比思論壇
標題:
气候与健康,关系有多大
[打印本頁]
作者:
p30900
時間:
7 天前
標題:
气候与健康,关系有多大
美国西北部,一场名为“炸弹气旋”的风暴从年初刮到年尾,带来强风、暴雪等极端天气;
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摩洛哥频现雷暴天气,仅两天的降水量就超过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由此引发洪涝;
…………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气候状况更新》介绍,2024年可能是地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年。
只是“有点热”吗?可不止!
“气候变化不光是温度的增减,还会带来与温度相关的其他变化,进而引发各种极端天气,此为高影响天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说,高影响天气还包括洪涝、局部大风、热浪、寒潮等,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新闻回放
2024年,一场名为“炸弹气旋”的风暴,从年初刮到年尾,给美国西北部带来强风、降温、暴雪等极端天气,当地居民广受影响。
不仅冬季有暴风雪,高温热浪也成了夏天的“常客”。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气候状况更新》介绍,2024年可能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全球变暖还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导致降水量异常增多。如2024年9月以来,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连续遭遇强降雨,沙漠北部的摩洛哥更是频现雷暴天气,仅两天的降水量就超过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摩洛哥多地道路、房屋损毁。
摩洛哥的情况并非个例,去年夏天,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强降水。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室高级工程师苏飞解释,这是由于气温上升影响大气环流,使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发生改变,热带辐合带向北“走得”更多了,从而给一些地方带来强降水天气。
人们可能疑惑,沙漠变湿润不好吗?“从气候角度看,不见得是个好事!”苏飞解释说,如果热带辐合带继续向北移动,一些原本雨水充沛的地方可能会变干旱,原本干旱的地方可能发生洪涝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等趋势,我们正面临更冷、更热、更涝等挑战。
冷暖起伏,当心身体来“抗议”
“怎么这么冷,像在冷冻柜里走着……”
“都小寒了,也没想象中那么冷呀!”
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个冬天到底冷不冷?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冬气温可能呈冷暖起伏的态势,发生过程性强降温的可能性较大。这不,去年11月就上演了一次急速切换——月初,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较同期偏高,一些地方甚至高出10℃左右,但没过多久,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潮,让不少地方出现了“断崖式”降温。
“气温急剧下降时,寒冷空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使呼吸道黏膜变得脆弱,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这就给病菌以可乘之机。”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医师李燕明说,寒潮来后,很多人会频繁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这就是呼吸道在“抗议”了。
冬季流感病毒多发,但起起伏伏的气温,却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研究表明,气温的骤降和波动会大大刺激流感病毒的活跃程度。而且,低温环境下,人体抵抗力较低,儿童、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引发其他基础性疾病。
“最近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病毒以流感病毒为主。”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提醒,医院有专门给儿童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尽量在48小时以内用药,有利于儿童康复。“流感是一个病毒,抗菌药是没有用的,不建议家长自行使用抗菌药。”
“天一冷,来医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会明显增加,尤其老年人流感后,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等基础性疾病。”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丁荣晶说,不少老年人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寒冷的冬天,这个习惯可以改一改。“不妨赖一会儿床,再缓慢起身,10点以后温度升高时出门运动,特别是发现气温骤降后,要及时添衣。”
忽冷忽热的温度,对人的肠胃也是不小的负担。
“气温骤降会使寒邪更易侵入身体,导致肠胃气血运行不畅。加之寒冷天气,人们往往会食用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来御寒,这也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和消化能力下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龚燕冰建议,胃肠保护首先就是保暖,多关注天气变化,必要时可用暖宝宝来温暖腹部。“饮食上可选择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姜茶、粗细粮搭配的粥类,不仅能养护肠胃,还能提供足够的热量。”
如果天气出现这些变化
多变的气候,对过敏人群来说更是一种“折磨”,因为敏感体质更易伴随天气快速变化而发病。
“一出门就想打喷嚏,没完没了”“哮喘、咳嗽太让人难受了”……去年入秋以来,兰州不少市民在社交平台上纷纷“吐槽”雷暴天气带来的不适。
“雷暴的发生就是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兰州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伏晶介绍,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西北,兰州正好位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中,加之入秋后气温降低,冷暖碰撞下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为何雷暴天气会诱发哮喘咳嗽?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告诉记者:“雷暴产生的水合和电解反应会使空气中花粉、孢子释放出更多的致敏物质,大风天气又会使携带致敏物质的气溶胶传播得更远,这些直径较小且携带了致敏物质的细微颗粒可深入人体下呼吸道,诱导过敏性支气管炎症的出现。”
“发生雷暴哮喘的患者,往往是有哮喘病史、过敏性鼻炎的过敏人群。”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红提醒,这些人群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当出现雷暴等极端天气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出门时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不适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如果说过敏还是对部分人群的影响,那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就是“无差别影响”。
先说高温。频发的高温热浪,背后离不开厄尔尼诺的搅动。最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23年5月开始,其滞后效应增强了副热带环流系统。“受此影响,我国大范围地区易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导致气温整体偏高,高温日数和高温事件明显增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说。
研究发现,现在从事户外体育活动的人,比20年前面临热应激的风险增加了28%。“轻症表现为头晕、多汗、注意力不集中,重症就可能发展为热射病,即体温升高至40℃以上,身体多器官损伤,并与肾结石、疲劳、哮喘和心脏病发作有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张向阳提醒,一旦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甚至发麻等感受,千万别忍着,要迅速转至阴凉处并及时就医。
“高温天还不能忽视‘情绪上火’。”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医师黄亚博提醒,天越热,越要心静,少动“肝火”,“可采用‘心理纳凉法’调整情绪,让自己在高温天气下能够心平气和”。
再说降水。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过去几年全球61%的陆地,出现过极端降水增多的情况。
如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就可能增加肠道传染病、皮肤病等传播风险。同时,蚊虫等病媒生物还可能滋生大量病菌,影响饮用水安全。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宋英杰提示,暴雨洪涝过后,应针对性地进行室内外的环境清洁与预防性消毒,室内外积水和滞留垃圾、废弃物要及时清理,“被积水浸泡过的食品、饮料或药品应直接丢弃,对受淹的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要进行全面消毒”。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top/)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