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敦实,留着鲁迅式的钢丝寸发。款步铿锵有力,经过处总留着红木烟斗逸出的丝丝香气。”近日,在成都纪念丁锡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孙广友深情回忆与恩师相处的点滴,几度潸然。
丁锡祉是我国冰缘地貌学创始人,现代地貌学、沼泽学的领导者。他为我国地理学发展、人才培养及推动山地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标远大 眼界宽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地理学科基础较薄弱,丁锡祉受聘于东北师范大学。面对地理师资短缺和地理教学设备差的困难,他到校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组建地理系,培养了大批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人才。
1958年,丁锡祉兼任中科院长春地理所(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东北师范大学与中科院长春地理所联合组建了冰缘地貌研究组,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冰缘地貌研究队伍,系统开展冰缘地貌基础理论研究。
丁锡祉很快意识到,学科的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任务。他决定带领冰缘地貌研究组深入现代冰缘,结合森林更新和道路工程建设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冰缘地貌与森林更新及道路建筑冻害的关系。先后撰写了《大兴安岭北部的冰缘现象》和《大兴安岭北部冰缘地貌及其与道路建筑的冻害防治》考察报告,此为我国第一篇冰缘地貌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报告,填补了学科研究空白。
在对冰缘地貌进行系统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丁锡祉提出开展气候地貌学的研究方向。此后,他还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沼泽研究室,并将沼泽学确定为中科院长春地理所的研究方向。
据山地所原所长钟祥浩回忆,丁锡祉在奉命担任中科院成都地理所(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所长期间,十分重视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上任伊始,他明确提出以横断山为研究对象,加强山地综合研究,并领导成立了山地地理研究室,主要围绕山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山地生态环境和山地研究的理论方法等进行研究。
“在求温饱的年代,将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需要很大的智慧与担当。”钟祥浩表示。
孜孜以求 硕果累累
除了具有开阔的眼界,丁锡祉扎实的科研理论功底和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同样令人折服。早在1944年,他根据戴维斯地形形成学说中关于侵蚀面和水系发育关系理论,用投射剖面的方法分析了侵蚀面存在的可能。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各个风口的地形形态和高程作了详细的描述统计与对比。当时采用此方法研究区域地貌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受到了国内地学界的重视。
在黑龙江流域进行科学考察期间,丁锡祉率领考察队跋山涉水,行程3万多公里,首次编绘出黑龙江流域及其毗邻地区的地貌图。既丰富了我国区域地貌的研究,又填补了我国东北北部一些研究区域的空白。
此后,丁锡祉又带领科研人员对东北西部地区进行地貌与第四纪、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考察,初步查明了该区自然资源状况和质量。丁锡祉还详细划分了该区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首次提出“白土山组”地层的非冰川成因观点,从理论上阐明了松嫩平原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1987年,已71岁高龄的丁锡祉仍奋战在一线,根据自己多年的学科积累,把地貌学和城市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批准,还积极组织相关学者进行了城市地貌学的试点研究,为建立我国的城市地貌学探索经验和奠定基础。
潜心教育 提携后辈
“先生不只是一位出色的地貌学家,更是地理教育家。”这是与会人员给出的一致评价。丁锡祉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一直十分重视研究生、进修教师和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他认为,高等学校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中心,而且还应是科学研究中心,高等师范如果不讲学术性,就没有高质量的师资,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也很难吸引高质量的生源。
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地理系建立之初,师资异常匮乏,实验设备奇缺。为尽快促进川师地理系的建设和发展,建系之初学院就聘请已退休的丁锡祉为名誉主任。几乎每年新生入学,先生都会专程到学院给学生做学前专业教育,还抽空到系里与领导和老师交谈指导。
在学生刁承泰眼中,导师创新、务实、严谨、奉献。“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更能学到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
“导师是一座丰碑,留下珍贵教诲。有师铭如鞭,当不消报国建功之志。”孙广友说。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top/) | Powered by Discuz! X2.5 |